这是一个历时70多年、刚刚完美落幕的真实故事。
广东省泗安医院的麻风病康复老人彭海提见到了失散50年的哥哥。这次见面,家人不仅没有一丝排斥,更因为彭海提长期助人为乐的事迹,哥哥全家人给了他最热情的欢迎。
这几年里,泗安医院先后帮助麻风康复老人林新来、林帝海、陈亚细、彭海提找回失散多年亲人,让他们得以享受到缺失的亲情。往后,我们将会带更多康复者回到家乡,对于这个从苦难中走出来、从来不敢奢求亲情的群体,这是何等重要。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都能伸出援手,构建更方便的亲情通道,让更多麻风病康复老人过上一个和谐幸福的晚年。
泗安的“雷锋爷爷”
彭海提是泗安医院一位麻风病康复老人,也是这个苦难群体中与众不同的一位。
他喜欢画画,很多画作被热心人士购买,这些卖画款他没有用在自己身上,也没有存起来养老防老。
他对我们说: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像健康人一样去帮助他人。”
这两年,我们代表泗安医院带着他去过很多麻风病康复村,用他捐出的卖画款去实现他的愿望。
彭海堤
他曾一次性捐出3000元用于为麻风康复者安装假肢,参加过几次公益性义卖,为兔唇儿童募集手术款,为潮阳竹棚村购买了洗衣机和冰柜,为韶关韶西、开平玲珑两个康复村送去了电动三轮车,还为甘石径、青州、红卫、大茅等康复村送去了各种生活必需品,累计金额已近两万元。每当别人夸赞他的爱心,他总会摇着头说:同是天涯沦落人,我只是尽自己一点力量而已!
终于鼓起勇气寻找哥哥
彭海提的父亲曾是中共地下工作者,解放前不幸遇害,母亲为了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存,忍痛把三个孩子送走,将剩下的两兄弟海春、海提送到华里西村舅舅家寄养,自己孤身到汕头市当保姆赚钱。那年,海提4岁,海春8岁。
五年后,经不住媒人的多番劝说,母亲改嫁给新彭村的一户人家,条件就是一定要带一个儿子在身边。于是,九岁的海提与母亲来到新家,哥哥海春则留在舅舅家,跟随舅舅改姓了“欧”。
1953年,海提患上麻风病,1970年,他被送进封闭隔离的麻风病医院。从竹棚医院到新洲医院再到泗安医院,麻风病这一可怕的名称使他陷入深深的自卑当中,他说,“死也要死在外面,不要臭了家人的名声”。他不敢与家人联系,最后一次收到哥哥的来信是在1972年,信里说,弟弟海石自杀去世了。
辗转50年,海提与哥哥一家彻底失去了联系。
前一段时间,彭海提患上重感冒,偏偏又遇上诸多不顺,心情焦急烦躁。那几天,他的心情跌至最低谷,甚至有了不久于人世的悲观感觉。这时候他想到了唯一的同胞哥哥,他还健在吗?
这么多年,因为顾忌自己麻风落下的残疾,他不敢去见哥哥,担心哥哥的家人会排斥自己,更担心自己的出现会让家人遭受乡亲邻居的歧视……
这一次,彭海提终于鼓起勇气,下决心要在活着时见到哥哥,哪怕只是通一个电话也好。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我们。
赵老师找到了彭海提的哥哥
我们联系上好朋友赵老师,她在大学生时代经常来泗安做志愿者,毕业后在汕头六都中学担任历史老师。
根据彭海提的回忆,哥哥所在的是司马浦一个叫华里西的村子,哥哥比自己大四岁,几十年前改姓了欧,名海春,还有其他一些特征。
赵老师在自己学生中间打听,希望能找到和老人同村的学生。
果然找到了。
这个同学很热心,回家后,向自己的母亲打探,很巧,从前相熟的老邻居家里就有这么一位海春老人。然而一问,这家的年轻人都说,从未听说家里还有这么一个亲戚。学生母子俩只好继续打探,搜寻到好几名“欧海春”,大家都说不认识什么“海提”。或许是真的大哥不愿相认?事情一下陷入僵境……
不愿让善良的彭海提失望,赵老师又坐车来到华里西村,在学生母子和居委会帮助下,找到了最符合条件的“欧海春”老人。对照照片和信息反复核实,最终证明,他就是彭海提失散多年的哥哥。
知道海提还活着,他喜出望外。赵老师当即为兄弟俩接通了电话,时隔半世纪,兄弟俩再次听到了对方哽咽的声音。
立马约好,7月下旬彭海提回家去见哥哥。
彭海提印象中的哥哥
我们顶着高温,带着彭海提出发了。
当天下午赶到汕头潮南区,我们担心老人太累,就先住下来,第二天再回家去。
第二天一早,我们接上赵老师,前往彭海提哥哥所在的华里西村。
在车上,彭伯开始讲哥哥的事情,这些片段在他记忆中埋藏了很多年。
“哥哥的老婆是舅舅的女儿,也是我表妹,我们小时候都在一起玩。当时,这样的关系叫亲上加亲,后来就不允许了。”
“我印象中的哥哥好高大的,不像我,从小就患了病,缺少营养发育不良,长得这么矮小。”
“舅舅家没有男孩,收养了我哥哥做儿子后不久,他们家才连续有了两个儿子。”
“1964年,哥哥报名参加了劳动大军,被称为‘老农’,去海南岛支援当地少数民族,教他们种水稻。”
……
这些关于哥哥的一切,在彭海提心底里收藏了许多年。
这样的场面他梦想了几十年
村口
下车,彭海提的表弟和哥哥的大儿子已在村口恭候多时。
走进哥哥海春的家,这是一片传统潮汕民居中的一座,建造时间不久,但维持着厚重而古朴的样貌,屋子正面和两侧布满鲜艳的瓷砖画,松鹤延年、祝寿图、八仙过海……那些历史典故和充满吉祥、祝福的传统被当地工匠认真描画出来,跃然墙上。
见到阔别50年的亲弟弟,满头白发的海春显得很激动,他拉着海提的手,一时语塞,千言万语,不知从何说起。
众亲属陆续闻讯赶来,除了哥哥家的儿孙们,还有表弟们和乡邻们。来者依辈分自动落座,随即开始沏功夫茶、聊家常话。大家纷纷向海提表达问候,还有惊讶,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海提早就不在人世了,想不到他能在50年后重返故里。浓浓的亲情、乡情顷刻间在这间传统客厅里弥漫开来。
其乐融融的一家人
海提话语不多,眼眶里始终噙满泪水,这样的场面他梦想了几十年呀。
哥哥说:“要知道昨天你们住在峡山,我们就开车过去了。昨天等了一整天,就想马上见到你。”
还说:“我们上网找到你的照片,拿给后辈看,他们都以为是我。”
又说:“我以前去深圳、海南打工,要知道你在那儿,早就去相认了。”
我们很惊讶,完全想不到,此次送彭海提回来,哥哥家里竟然如过节一样,如此家族大聚会,恐怕只有春节才会出现。
一小时后,大聚会又移到哥哥的大儿子家,紧邻父亲的房子,同样的户型,同样古典。大儿子很能干,会木匠,自己动手为父亲建造的小阁楼已经让我们惊叹,他还有高超的厨艺。
午饭时,就领教了他的大厨水准:虾枣、蚝烙、烧青斑鱼、炒贝类、炒黄麻叶……这些菜都是彭海提小时候常吃的,离家多年以后,今天又找回来童年的味道。
哥哥像小时候一样照顾彭海堤
吃饭时,哥哥对海提更是处处关照,添饭,夹菜,倒茶……此情景令人感慨:哥哥8岁时就开始照顾弟弟海提,如今老人家80岁了,又一次照顾弟弟。有欣喜,也有辛酸,岁月如梭,亲情犹在,感人至深。
饭后,媳妇们端上来一碗糖水,这是潮汕人家在接待贵客或久违的亲人时,一定会煮的淮山鸡蛋汤圆。吃过这一碗,他算是真正回家了。
嫂子和侄女都流泪了
饭后,躲开热闹的客厅,海春拉着海提的手进了卧室,打开房间里的空调,兄弟俩开始讲述几十年来发生的大小事情。漫长岁月,无数坎坷,还有这些年越过越好的日子。
海提讲了当年最苦难的日子,他曾两次走上绝路。
“第一次是上吊,我特意买了新绳子,但绳子断了。母亲看到我脖子上深深的勒痕,就问。我说,不想活了,母亲很心疼,后来,她不让我单独住了。”
“第二次,受损的神经很疼,实在受不了,就趁母亲外出,吃了敌敌畏。我不想做饿死鬼,就吃了很多玉米,又想,不能死在家里,就往外面走,半路上呕吐很厉害,最后晕倒,又没有死成。”
“很多年以后,在泗安,接到过哥哥电话,他告诉我,弟弟海石自杀了,我当场哭起来:‘不该死的死了,该死的却没有死。’”
他说的是自己。
把这些年受的苦倾述出来,多年的辛酸有了出口。这些事情,哥哥和家人都不知道,听到这里,嫂子和侄女育卿也都流泪了。
带着精神荣誉衣锦还乡
此行,最让彭海提开心的是哥哥全家人对自己的支持。
孙子辈们提前上网查到彭海提的资讯,第一条就是“东莞这位老人火了,50岁自学画画卖画所得都捐了”,第二条是“彭海提:能帮别人这辈子才没白活”。网上很轻易就能看见他卖画捐款助人的新闻,还有社会各界对他的赞许。所有人都想不到,这个在华里西村消失了几十年的麻风病人,竟然带着这么高的精神荣誉回来,家人们不断夸赞他做了好事,为家族增光。彭海提欣慰的是,家人和自己一样乐于帮助他人。
大家围着赵老师,看她展示的彭海提的画作;我们带去的一本小画册也被争相传阅,上面有彭海提的小故事;哥哥的小儿子还一再向彭海提索要几幅画作,他要送给最好的朋友,告诉他们自己有个伟大的叔叔;哥哥的小儿媳妇还问我们,为什么网上有些文章叫他彭督呢?当得知这是一个香港志愿者送给彭海提的绰号,大家都笑了起来。
70年前的老场景犹在
海提4岁来到华里西村,一直生活到9岁离开。
这一段童年时光,留在他印象深处的场景是一条窄窄的巷子,每天清晨哥哥都要沿着巷子走出去放牛,海提人小,就跟在后面捡柴。想不到,这条巷子连同他生活过的那一片老屋,还依旧存在。
哥哥领着我们大家去看了。
海提很激动,这片低矮且斑驳的老村落勾回了那些久远的往事。
记忆中的场景已经变了样
海提发现通往池塘的路被封住了。哥哥说,过去洗衣服的池塘早没有了。海提回忆,过去江水可直接饮用,哥哥每天都要去挑水;这片竹林很茂盛,兄弟俩春天在这儿挖过竹笋。走过一座低矮的门前,海提停下脚步,他一眼就认出这座老屋。哥哥也在一旁证实:“这就是你小时候住过的。”屋里传来几声狗叫,晾满衣服的通道里,闪出一张诧异的脸,一个姑娘走出来。海提忙向她解释,自己在这里住过。姑娘更诧异了。
在哥哥住了很多年的房间里,近百年的大床、样式陈旧的梳妆台、红绿搭配的橱柜,还有存水的大缸,这些老物件历经70多年,依然在这里静静摆放着,似乎就是在等待这位老人来此抚今追昔。
两兄弟一直聊到天亮
兄弟俩要述说的实在太多,在大家的提议下,当晚,彭海提住在哥哥家。
第二天,海提告诉我们,他和哥哥一直聊到夜晚十点,才分头去睡觉。结果因为太兴奋,他难以入睡,坐起来,发现哥哥也睡不着,索性起床,两兄弟一直聊到天亮。
早餐时见到他们,依旧神采飞扬,没有一丝倦容。兄弟之间已没有了刚刚见面时的拘谨和激动,彭海提又恢复了平日里喜欢说说笑笑的神情。
问他,聊了什么?他说:“几十年来发生的的事情太多了,几个钟哪里讲得完。大哥这些年的艰难困苦,也都讲给我听。”
哥哥说,一年前自己因为心血管阻塞,差点死了。哥哥对这次能够见面特别感慨:“幸亏活过来,要不就见不到面了。”
吃午饭时,哥哥家人订制的几面锦旗送到家里。原来,趁我们不在的空档里,家人们商量了怎么感谢这些帮助海提寻家的好心人们。土特产是一定要的,还有呢?一位退休教师提议:要不做一幅锦旗?大家一致拍手叫好。送给泗安医院的旗子上写着:“非亲人胜亲人”,这也是彭海提和哥哥一家人此时此刻的真实心声。
离开的时候,他们准备了很多当地特产,大包小包地堆在院子里,让海提送给医院的朋友和医护人员。
临出门时,海提一再叮嘱哥哥,要爱惜身体,要听嫂子的话。
一向以来有些脾气的哥哥变得服服帖帖起来,他向弟弟痛快应承:一定听老婆的话,即便被打,也保证不还手。老婆和儿孙们在旁边听了都笑起来。
哥哥对他的要求很简单:“你现在有家了,随时回来,住久一些。春节一定要回来,那时全家人都在,更热闹。”
走出家门,一家十几口人为海提送行,唯独哥哥没有出来,他是怕自己太伤心。
他们特意嘱咐了在广州深圳工作的侄子们多来探望彭海提,更承诺今年泗安医院的家属联谊会一定前来参加。
这是一个寻亲故事的结束,也是一个亲情故事的开端。
回来以后,彭海提整一天待在房间里,潜心细致地画着一幅牡丹,这是要送给哥哥挂在客厅展示的画。他们都期待着不久后的再见。